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0848/G

主办:大连民族大学

出版:《大连民族大学报》编辑部

主编:周禹辰

返回旧站

往期回顾
凝心聚力 促生物工程学科发展

生物工程学科自2005年建设以来,历经14年现拥有辽宁省生物化工重点培育学科、国家民委生物工程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申请并获批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6年建设和发展,共招生7届、448人,其中毕业204人,在读244人。基于建设成绩,2018年申请并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拥有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2016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工程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由生命科学学院牵头,联合环资学院、物材学院共同建设。设有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食品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等4个学科方向。

学校目前出台了设立学科建设特区的战略决定,提出实施重点支持,确保重点突破,实现预期建设目标的支持政策,生物工程学科作为“学科特区”之一,我们不辱使命,充分发扬求生存、求发展的狼性精神。精诚团结,创新拼搏,努力完成学科建设规划目标。

从以下6个方面浅谈落实和实现生物工程建设规划目标的初步想法。一、在组织建设与学科管理上,生物工程学科是跨越三个学院联合建设的,为了有效协调和管理这样一个跨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我的想法是,成立有学科负责人、方向负责人以及学院院长组成的生物工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标辽宁省一流学科和博士点申报基本条件,实施有效指导、协调和管理学科建设,为学科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和管理保障。

二、在学科方向与团队建设上,生物工程学科有4个学科方向和12个学科团队,每个学科方向有若干个团队,目前,学科团队设定的研究目标,是学科团队自身确定的。我们将通过召开学科团队和方向负责人讨论会、研讨会等形式,明确学科团队的学科方向和建设目标。生物工程学科现有成员近百人,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导师40人、校特聘教授5人。我们要利用学校刚出台的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团队,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三、在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上,生物工程学科建设要紧密依托现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这些平台要面向三个学院全面开放,强势体现学科共建、平台共享、项目共研的发展理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立项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在现有12个学科团队基础上组建12个硕士研究生指导团队,在团队之间、学科方向之间可有效交叉和交流,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校博士点的申报和获批奠定基础。

四、在科研项目与成果申报上,基于学科团队的建设目标,瞄准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选定重大项目负责人,聚焦民族医药与健康、生物技术与制药、食品安全与检测、基因药物与递送和生态环境与保护等科学问题,组建跨团队、跨学科方向的科研团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基于学科团队的现有研究成果,组建跨学科大团队,策划牵头或参加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

五、在产学研用与科技服务上,通过梳理现有校企合作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组建学科大团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在新疆的药食同源资源、内蒙的生态环境资源、吉林的特色生物资源、贵州的天然植物资源等方面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施一个团队或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科技服务国家三区三州、武陵山片区的精准脱贫、东北振兴、科技援疆等国家战略。

六、在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上,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专家来访。积极争取承办或联合承办学术会议。每年选派多人到国外知名院所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实现50%以上学科团队成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智力资源为我所用,提高学科团队的国际化程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作为生物工程学科负责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定要不忘学校发展初心,牢记学科建设使命,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新时代!